-
友情链接:
“如果连电影都要纳入‘战利品’,这个时代到底还剩下什么不是武器?”
特朗普在密歇根竞选集会
2025年5月1日,美国前总统、现任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在密歇根竞选集会上抛出惊人言论:将对所有在国外制作的电影征收100%的进口关税。这一消息迅速在全球电影圈掀起轩然大波,也让“文化脱钩”的幽灵再次游荡在大西洋两岸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“我们要让美国电影再次伟大。” 这是特朗普反复强调的口号,但这句话的背后,其实藏着一场对全球文化产业的“精准打击”。2024年,美国票房榜前十的电影中,有6部是与外国公司联合制作,涵盖了中国、韩国、法国等多国投资。如今,这一政策一旦落地,意味着非本土制作的影片不仅被拒之门外,还将面临“天价准入费”。
这不只是一纸贸易条文,它更像是一个信号弹:全球化的银幕,正在变成孤岛的战壕。
你以为是在征税,其实是在征服叙事权。
“我们以为自己在看电影,其实是在被看。”
洛杉矶独立制片人琳达·摩尔刚刚筹拍的新片《时间废墟》,计划与法国团队合作。然而特朗普的言论一出,她的融资电话瞬间停摆。“如果上映成本翻倍,那片子还有什么未来?”
这不是一次关税,而是一次选择题:是拍给世界看,还是拍给美国市场看。
“文化保护”这个听起来充满正义的名词,其实早已是一枚双刃剑。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也曾试图用配额制抵御好莱坞电影,结果本土产业反而萎缩十年。如今轮到美国站在十字路口,但问题是:一个输出文化超过一百年的帝国,是否承受得起“自我孤立”的代价?
与此同时,美国普通观众也被卷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。“我每年最期待的是诺兰的合作片、奉俊昊的新作,现在难道连看都看不到?”一位波士顿影迷在Reddit上这样评论。而更讽刺的是,这场文化战的最终受害者,可能不是外国导演,而是本土观众的审美自由。
不是每一道铁幕都从上面落下,有些,是从银幕里升起的。
“当银幕上的世界变窄,现实里的选择也会一起被剪辑。”
在好莱坞之外的地方,这条消息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蔓延开来。菲律宾动画工坊的订单被中止,韩国特效团队的合作告吹,法国编剧写到一半的剧本停笔了——不是因为写不出结尾,而是结局已经被政治写好。
从全球拍摄到后期制作,从版权分发到平台上线,一部电影早已不是“在一个国家完成”的艺术品,而是横跨十几国协作的产业结晶。一刀切的征税政策,如同拿斧头砍在精密齿轮上——看似有力,实则致命。
这不仅是产业的危机,更是认知的危机。当一个国家开始控制它的人民能“看到什么”,距离他们被告知“应该相信什么”也就不远了。
而这一切,又何尝不是普通人命运的隐喻?当叙事的权利被收税,当文化的通道被设限,我们还能从哪些影像里,看到真实、理解他人、共情世界?
世界越封闭,你看到的就越像幻觉。
俗话说:“关得住窗口,关不住风。”特朗普这场文化贸易战,不只是在征税,而是在塑造一套“美国至上”的视觉语言。而真正危险的,是我们习惯了被筛选的图景,却忘了世界本来的样子。
或许我们该问的不只是——“他能不能征税?”而是,“我们准备好生活在被剪辑过的现实里了吗?”
风,总会吹进来
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
文案撰写:小明子、Mihkel.li